细数嘉兴五大厂 这些印记你还记得吗?
作者:admin 发布时间:2023-01-21 浏览:190

  对于年轻人来说,这些小区名可能只是偶尔见过,又或者从老一辈的口中听说过,但把时光倒拨回30年,能住这些小区的人在当时看来确实是十分自豪的。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嘉兴人,能够进到当时的民丰造纸厂、冶金机械厂、绢纺厂、毛纺织厂、嘉丝联等国营“五大厂”的工人,确实是会被高看一等,而这些小区就是当时在“五大厂”工作的员工分配到的职工宿舍。

  对于那个年代的嘉兴国企,很多人,都会有非常直观的记忆,物资的匮乏,让任何资源都变得极其珍贵。在这些厂里上班,每到饭点,是工人们最开心的时候,大家三三两两的结伴前往食堂。在食堂里,无论是在工厂工作了多少年的工人,都对当日的菜品充满了好奇心。那时,普通人家是难有浴室的,而嘉兴有浴室的单位也就那么几家,无非是当时的“五大厂”。凭家属证购票洗澡,俨然成了当时国企职工的一项福利,外人即便有钱也不能享受。而这段连洗澡都贴上了“标签”的岁月,可谓浓缩了改革开放初期嘉兴国企一个时代辉煌的全部。很显然,这是一段永远不会褪色的记忆。

  嘉兴冶金机械厂作为嘉兴五大厂之一,位于东栅甪里街,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,占地300多亩。

  嘉冶厂老嘉兴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,据说,当年嘉兴市人口中每一户大家庭就曾为冶金厂贡献了一名劳动力,可见当时拥有最密集的劳动群体的冶金厂,其规模是多么的庞大。在那个年代,嘉冶厂重视人才,还办有自己的企业大学。社会上的男孩子读完中学,直接进厂办的技校上学,学好了技术,就能在冶金厂里上班,这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,就是最好的出路。

  在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像嘉冶厂这样的大型国企,确实是相当牛气的,里面几乎就是一个小社会,包揽了从出生,求学,就业,甚至死亡之后的一系列管理和服务,当然这对于外人是非常艳羡的福利。

  如今的嘉冶厂厂区,已经分租给了100多个企业,作为仓库,车间,嘉冶厂区早已不是曾经的嘉冶厂。

  这里,以后会变成什么样,我们不得而知,但希望它可以被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起来,因为这里有太多人的回忆和情感,这样的回忆并不是矫情,而是为了不去忘记。

  位于南堰的嘉兴毛纺织总厂建于1958年4月,是浙江省第一家毛纺工业企业。1961年纺、织、染、整全部投产,年产呢绒40万米,1966年产值2426万元。毛纺织总厂生产的50多个产品分别获省、部、国家优质产品,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1990年末有职工4546人。

 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嘉兴进入轻工业迅速发展的春天,进大厂能学技术,福利好,有保障。那时嘉兴的年轻人,几乎挤破了头,都想进嘉兴的五大厂,当时厂内员工最多的毛纺织厂,成为很多人的首选。在当时,找对象要找大厂里的,孩子大了,就顶父母的班,全家大小,都在一个厂,这在现在看来,难以想象的事,在当时却是稀松平常。

  那个年代,它不但推动了嘉兴毛纺企业群建立,更是通过创办职工大学等途径,为全省毛纺企业培养技术、管理人才。最辉煌的时候,毛纺厂里大到车间,办公楼,小到职工宿舍,澡堂,食堂,甚至职工大学,厂办幼儿园应有尽有。

  嘉兴毛纺织总厂,直到今天,树影婆娑中,那片已经搬迁一空的厂区,依然能够勾起无数人,对那段时光的回忆。

  从上世纪80,一直到新世纪开始,毛纺厂经历了最风风火火的20年。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,我们不得不承认,正是那个年代嘉兴国企的渐进式改革以及创造的无数次“第一”,最终成就了撤地建市之后嘉兴工业的繁荣昌盛。比如,发端于“毛纺厂”的人力、技术等资源优势,嘉兴日后形成了洪合、濮院羊毛衫市场以及一个羊毛衫产业集群。

  位于嘉兴东升路的嘉兴制丝针织联合厂建于1951年1月1日,上世纪80年代末是嘉兴丝绸行业最红火的时期,在生产车间,机器一整天轰隆隆响个不停,每年定下计划产量,只要生产出来,就不用愁销路。当时嘉兴社会上的女性,可以说,有很多人都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候。

 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,嘉丝联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庞然大物开始逐渐失去竞争力,2001年,企业经过改制,组建了浙江嘉欣金三塔丝针织有限公司。

  无论是辉煌还是衰落,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,总有许多故事,令世人津津乐道,尤其是那些在当时那个时期衍生出来的新兴事物。“永红丝厂嘉丝联,走出了一批模特儿。”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,嘉兴社会上流传的一句口头禅。

  为什么这么说呢?上世纪90年代初,人们的观念传统而保守,对于模特这个词,社会上还是很有争议的,觉得模特是外国的称呼,有点低级趣味。当时的丝厂要招模特,这在当时的嘉兴,还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,工厂的女工,幼儿园的老师,商场的营业员,只要是个子高挑,身材苗条,长相漂亮的女孩,都成为了挑选的对象。而她们中,还是有一些在当时说起来,特别勇敢,特别前卫的女孩,选择走进了嘉兴丝厂的模特队。回到30多年前,在满大街都是蓝白灰的海洋,她们成为了嘉兴第一代的女模特。

  位于革命圣地南湖畔的嘉兴绢纺厂,在嘉兴诸多老企业中,还是有源可考的。民国期间嘉绢的历史,离不开一名重磅级的人物——朱光焘。1921年,他在嘉兴南湖东畔建起了一座工厂,由此历代文人雅士的清静之处增添了隆隆的机器声,这是朱光焘杭州纬成公司开办的纬成公司嘉兴裕嘉分厂,也就嘉兴绢纺厂的前身,它也是嘉兴最早的现代丝绸厂。

  从建厂之初一直到1949年,嘉兴绢纺厂可以说,经历了最为黑暗的一段时光,新中国的成立,让这家一直处于风雨缥缈中的厂,看到了希望。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,嘉兴绢纺厂由上海接管,作为国营企业隶属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中国蚕丝公司领导。军事代表进厂后,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旧企业的工作,宣布取消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,工人下班出厂时的抄身制。是年7月1日由“中国蚕丝公司第一实验绢纺厂”改为“国营嘉兴绢纺厂。

  嘉兴绢纺厂曾是国内最大的丝绸企业,生产的“红梅”牌绢丝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畅销国际市场,八十年代“红梅”牌特级桑蚕绢丝,获国家金质奖,是全国独有的高级绢丝。

  前身原名禾丰造纸厂,创办于1923年。那年,著名爱国人士、社会活动家,嘉兴人褚辅成筹资36万元创立禾丰造纸公司。1925年公司正式投产,当时的产品以黄板纸为主,日产量12吨。1929年,褚辅成与竺梅先达成契约,将禾丰造纸公司卖给竺梅先经营。由此,以竺梅先为代表的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。1949年以后,中国的卷烟工业得到迅速发展,民丰的卷烟纸有了广阔的市场。当时的员工收入,一度甚至达到了整个嘉兴的第一位。上世纪50年代,民丰进行新产品试制工作。1955年和1956年间,新产品试制工作获得重大突破。我国第一张国产描图纸和电容器纸又在民丰首创成功。“文革”期间一度改名为东风造纸厂,1979年仍恢复为民丰造纸厂。

  现在原民丰造纸厂、嘉兴绢纺厂、嘉兴冶金机械厂将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区,城市有机更新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顺应城市之肌,按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,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的更新与发展。与传统的“推土机式”的清理与大规模拆迁不同,城市有机更新从城市的“保护与发展”出发,体现“可持续发展”的思想,突出物质形态的更新与城市肌理的延续、保护。老工业遗产是“看得见的历史”,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,针对这些片区要制定详细的保护和更新计划。

  时光如水,老厂区这些装满故事的景致,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,成为记忆的定格。这里虽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生息,但依然可以勾起一代人共同的记忆。他们依然怀念那段如歌的岁月,那个曾经火热的年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