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提高农业效益,中山水稻面积逐年调减,2000年粮经面积比例为31:69,水稻播种面积59.16万亩。2001年早造为28.59万亩,水稻生产进入优质化生产阶段。 品种不断优化。到2000年全部实现优质化,品质档次逐年上升,一等优质稻面积占种植面积比例,2000年为81.2%。 单产不断提高。优质稻亩产1990年为334.6公斤,以每年递增1.5%的速度,至1998年增加到376.8公斤。近两年由于上优稻面积迅速扩大,单产略有下降,2000年亩产365公斤。根据1997年—2000年四年的验收,464块示范田,平均亩产485.8公斤,其中亩产超500公斤的有224块,占验收四块48.3%,亩产超600公斤有39块,占验收田块8.4%,创造了优质稻亩产679.4公斤的高产纪录。 理念不断创新。在发展优质稻生产过程中,针对优质稻特别是上优稻,成穗率低而导致穗数不足,抗病性弱而容易倒伏的弱点与夺高产的难点,提出质量栽培的新理念。其主要内容是以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为中心,选择高品质、抗性较好的品种,采用高质量的栽培技术,充分挖掘品种的内在潜力,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效益。 技术不断革新。根据栽培新理念,克服优质稻,特别是上优稻生产上的难点——穗数与倒伏问题,近年重点推广两大技术。1.水稻塑盘育苗抛种栽培,推广面积从1993年试验585.1亩起,以每年递增182.6%的速度发展,到1999年推广面积29.85万亩,占插植43.3%,2000年抛秧栽培面积比例达48%。实践证明水稻塑盘育苗抛秧栽培是一项省工、节本、高效的栽培技术,一般亩增产稻谷25—30公斤,每亩节支增收70—80元。2.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。该技术覆盖面50—60%,据试验推算,每亩增产稻谷26公斤,增幅7.6%。 为夺取丰收,中山近年连续大力开展水稻创高产活动,采取以统一育秧为前提的“五统一”种植模式,统一品种,统一机耕,统一播插期,统一管理措施,落实各项技术措施,办好示范片,种好高产田,以点带面,实现平衡增产。2000年全市水稻创高产活动面积29.01万亩,占插植面积49%,其中中心示范片面积4.64万亩。(李永锋里豪)
① 凡本网注明“来源”为“中山日报”、“中山商报”、“中山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视频,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中山网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② 本网未注明“来源”为“中山日报”、“中山商报”、“中山网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来源:中山网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。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粤B2-20160575B1-20203854